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践行“双碳”之诺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23-03-01

C

  2023年2月28日,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

  进入2022年以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之势不减,地缘政治、乌克兰危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交织,欧洲重启煤电以缓解能源危机,能源安全重要性凸显,国际碳中和步伐回摆。

  同时,我国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经济增长压力加大,能源保供稳价形势严峻,实现“双碳”目标面临更多挑战。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长远来看,我国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决心和信心不会变,碳达峰行动方案将加速落地,各地区、各行业实现碳达峰的路径和举措将更加明确,“双碳”工作体制机制也将进一步完善,确保“双碳”目标如期实现。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双碳”目标是挑战,也更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双碳”目标推进总体进展

  1.单位GDP碳排放明显下降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任务依然很重,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总量仍处在上升期。与此同时,我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节能减排效果突出

  2.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稳步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快速提高。天然气和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逐年升高,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3.电力结构不断优化

  我国电力装机总量稳步增长,电力装机结构不断优化,火电装机占比逐步下降,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占比逐年提高。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

  从发电量来看,我国发电量规模逐年上升。电量结构不断优化,火电虽然仍是我国主力电源,但所占比重有所下降。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合计占比增长明显。

  4.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落后产能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几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保持10%左右高增速,持续快于工业增加值总体增速。

  5.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提升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引导重点用能行业企业节能改造,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6.全国碳市场加速建设

  建设全国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7月1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一年多来,市场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促进企业减排和碳定价方面的作用初步显现。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

  1.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

  把握先立后破、有序推进总体要求,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兜住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促进煤电由“主力电源”向“主力电源与服务电源并重”转变,构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体制机制,加速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加大力度推进能源保供稳价,强化能源产供储销全链条建设,增强电力系统安全性和稳定性。加强需求侧管理,实施节约优先战略,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与循环经济,发展现代煤化工等高端产业。提升绿色低碳技术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促进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

  准确定位煤炭资源,发挥煤炭保能源安全和促进新能源发展“双轮驱动”作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夯实煤电作为电力安全保障的基本定位,促进煤电向可靠性和可控性等服务电源角色转变。推动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探索煤电与风光电融合发展新路径,促进“风光火储”一体化发展。优化煤电参与市场的机制,探索建立容量市场,逐步降低煤电发电量,保留必要装机容量。促进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支持煤制油气、甲醇、烯烃等先进技术应用,促进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开发高端燃料、材料产品。加快推进传统煤化工产业升级改造。加快突破煤气化技术,发展有自主技术的煤气化技术装备。加快钢铁、建材等绿色化转型步伐,发展精深加工产业,着力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立健全绿色制造体系。

  3.支持新能源平稳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风光火储氢”源网荷储一体化配电网络,创新微电网、智慧能源、虚拟电厂等模式,提升就近消纳风光电能力。积极发展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促进“风光火储”互补联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探索谷电制氢、离网制氢、网电制氢等多种模式,开展“氢—电”融合试点,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绿氢供应。统筹解决新能源大基地电力外送问题,同步规划电力送出通道,统筹下游消纳,推动建成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研究论证一批多能互补输电通道。进一步完善新能源电力跨区消纳机制。完善新能源电力参与市场的机制,推动新能源电力全部进入电力现货市场,探索实施“强制配额制+绿证交易”方式。完善跨区域电力交易市场,建立容量交易市场,鼓励“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分布式电源参与市场交易。理顺绿电、绿证和碳市场等之间关系,促进“证电分离”交易,提升绿证交易活跃度。探索绿证市场与碳排放市场衔接。

  4.推进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实施节能降碳行动,促进高排放产业燃料、原料替代,加快提升绿氢等应用规模,切实降低碳排放量。适度有序发展新兴高载能产业。在电气化率不断提高、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应调整“一刀切”限制高载能产业的思路,鼓励采用绿色新技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用能大产业加快发展。利用碳排放市场、绿证市场等平台,促进高载能产业减碳降碳,实现零碳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新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工业节能设备、智能监测设备等产业,壮大碳排放管理、综合能源服务、统计监测服务等产业。加快实施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绿色化改造工程,推广绿色先进工艺流程,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5.全面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利用

  把能源资源节约利用作为需求侧管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推动节能降耗提高能效。

  一是全链条推进生产端节能提效改造,推广节能生产方式。将节能理念贯穿到各行业产品和服务供给各环节,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现代节能材料、节能工艺与流程。探索将节能、绿色生产等作为强制性标准贯标实施。

  二是倡导节能生活方式,营造资源循环使用良好环境。加强水电气等能源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支持多能互补、多式联产发展。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数字智慧城市,鼓励发展虚拟电厂等新兴主体,提升综合能效管理水平。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在电动汽车电池大批退役背景下,积极发展电池回收、拆解、再利用相关产业。支持发展废钢回收及加工产业。促进产品全生产周期无害化处理,推进原料减量化、材料轻型化、利用循环化,构建覆盖全国、渗透各地区各行业的循环经济体系。

  6.加快健全“双碳”支持政策体系

  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区分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总量,调整能耗“双控”与碳排放“双控”不匹配的统计考核机制。妥善解决能源外送地区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的同时将碳排放留在本地的问题,探索建立适宜的补偿机制,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考核中予以考虑。健全碳排放标准、统计、监测、考评等数据体系和工作基础。统筹全国能源供需统计与各地区能源消费数据,建立准确的能源与碳排放数据库,实时监测碳排放情况。统一规范碳排放计量分析与考核评价机制,综合判断各地“双碳”工作推进程度,把握好全国总量达峰与各地差异化达峰节奏。健全支撑“双碳”目标实现的市场体系与体制机制,扩大碳排放市场参与主体范围,纳入钢铁、化工等“两高”产业,探索清洁能源主体及用户参与机制。探索碳定价机制,突破市场范围、主体类别、行业和地区限制,以用能规模、碳排放量为基础评估碳价格,引导企业降低高碳能源消费,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

  7.差异化推进“双碳”国际合作

  一是加强与欧洲国家绿色低碳技术交流合作。发挥我国风电光伏产业链优势,加大与欧洲可再生能源项目合作。引进欧洲先进技术,共同开发第三方国家市场。加强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协调,系统分析CBAM运行机制及对我国的影响,提出应对举措,保障我国公平竞争与发展的合理权利。

  二是加强与美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利用美国重启气候变化合作契机,弱化其对我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威胁,把握主动权。加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建设方面沟通,争取有利位置。

  三是加强与俄罗斯在能源保障、通道建设、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俄罗斯油气等资源合作,适度加大进口规模,争取有利条件,开辟新的能源供应通道,降低马六甲等通道依赖度。与俄罗斯开展能源贸易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方面合作,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

  四是扎实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帮助落后国家实施煤电改造项目,提升清洁发电水平。促进绿色低碳设备装备进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完善绿色低碳合作机制。

  五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变革。参与制定全球碳排放核算、国际碳定价、清洁能源合作等规则,推动构建体现中国声音和全球共同利益的气候变化治理体系。

  本文摘选自《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2)》中“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最新进展、面临挑战及建议”,有删选。

  策划:秦丹

  编辑:韩祎然

  审核:陈雪

D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