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 皮书数据库 登录 注册
专家观点

中国特大和超大城市韧性建设相关启示与政策建议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董泽宇 发布时间:2025-05-21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特大和超大城市的韧性建设工作已经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综合应急指挥平台不够完善、城市运行大数据系统缺乏整合、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不足、公众应急避险知识普及不够等问题,在极端天气事件和重特大安全事故面前缺乏充分的应急准备,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韧性顶层设计,健全特大和超大城市的安全应急体制机制,提升城市韧性水平。

(一)坚持整合原则,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制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职责,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理顺特大和超大城市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专业处置的原则,统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推动形成各部门协调联动的大安全、大应急格局。依托城市大数据平台,建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融合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数据,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开展联合应急值守,实行统一指挥调度,及时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二)完善风险治理,加强风险隐患排查与监测

  加强风险监测网络和平台建设,提升风险隐患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的科技含量,建立全方位、实时动态的监测体系,以全面监测各类突发事件与重点安全隐患。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提高其科学性和精准度,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点行业领域实施常态化专项治理。风险监测涉及多个行业领域,要加强各类突发事件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的风险监测工作机制。完善风险识别、分析与评价机制,科学划分各类隐患风险等级,聚焦重点行业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和重要目标设施,集中开展风险排查与治理,提升高脆弱人群和关键基础设施的防御能力。

(三)健全责任体系,完善预警发布与叫应机制

  预警信息发布是贯彻应急管理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和关口前移等原则的重要体现和关键措施,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防止突发事件变成灾难”。在新的应急管理形势下,要创新与完善预警管理制度,加强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为提高全社会公共安全水平提供坚实保障。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提高靶向预警、分区预警、短临预警的及时性与准确度。要健全预警叫应和应急响应的责任机制,落实地方政府的预警属地责任、党政领导干部的预警领导责任以及涉事机构人员的预警主体责任,使基层和一线在预警响应和现场应对处置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坚持科技赋能,加强应急体系智慧化建设

  智慧化浪潮正在逐步解构、重构传统应急管理的模式、技术和机制,其中智慧预警在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中举足轻重。要以网格化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智慧城市、雪亮工程、平安城市建设等资源,强化安全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创新监管方式,将安全监管触角延伸到基层最末端、“最后一厘米”,推动特大和超大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同时,要完善全过程的大数据运行闭环管理机制,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数据交流与共享,优化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的远程会商流程,推动各部门在同一张灾情地图上标绘、分析并决策,以提升应急指挥与协调联动的有效性。

(五)加强平急转换,增强应急演练的实战性

  坚持“过程即目的”的演练理念,将演练准备过程视为检验应急演练成效的重要标准。在演练规划阶段,委托方与执行方应充分沟通演练需求,酌情确定具有针对性的演练主题与目标。要深入分析国内外典型突发事件案例,提炼归纳突发事件的内生演化规律,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重大风险,构建符合当地实际的风险情景,精准刻画灾害初始场景、发生条件、预警过程及破坏路径等演练场景。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按照相关应急预案要求,赋予风险情景具体参数指标,详细制定演练方案与演练脚本。同时,应积极开展“双盲”应急演练,探索整建制指挥部演练,以提升应急演练的实战化水平。

——摘自《中国应急管理发展报告(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