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谑佛教歌曲事件

关键词: 宗教  
摘要:所谓戏谑佛教歌曲事件,起于龚琳娜同其团队创作并发布的两首歌曲《法海你不懂爱》及《金箍棒》。曲子因内容引发了佛教信众对于 “戏谑信仰” 的不满和声讨。作者在本文中指出,这次事件意义不仅在于佛教界表示标识自我立场和正视听于世俗社会,还在于提示社会全体,提高对宗教的认识、改变对宗教的态度。

1. 事件概括

 

所谓戏谑佛教歌曲,出自因唱神曲而出名的龚琳娜及其团队,她在某电视台跨年晚会上演唱了一首神曲风格的《法海你不懂爱》,以及其后的《金箍棒》,引发佛教信众对于戏谑信仰的不满和声讨。而佛教界不满意见的发端,是2013年1月18日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发表了明贤法师的文章《一位僧人眼中的〈法海你不懂爱〉》,之后又连续发表《蛇年注定是我们了解究竟真理的年份》《还法海清白不是小题大做》等文章,述说历史上真实的法海禅师,并对直接针对宗教领袖的娱乐之风表达不满,对社会的娱乐底线问题发出了质问。而明贤法师的文章随即得到数间高校禅学社学子及佛教学者的声援,如北京大学禅学社的《抵制戏谑佛教,树立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宗教哲学研究会的《戏谑佛教引发的反思》、复旦大学哲学系王雷泉教授的《我看法海思凡事件》、上海佛学院金易明教授的《龚琳娜戏谑佛教跌破娱乐道义底线》等一系列文章,此外,北京大学国学社、中国人民大学禅学社、天津大学禅学社等也都发表了探讨娱乐道义与尊重宗教的文章。一时间,带动出一系列护法文章,认为龚琳娜等的雷人表演是亵渎三宝和毁三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高调向娱乐无底线的现象和风气说。这一系列声讨在网络上持续发酵,同时也引得数百万网友参与了相关讨论,在问题看法上亦引发了不同意见的争论。反对戏谑佛教的信众及网民,要求尊重信仰、停止亵渎宗教,并希望表演方道歉,相关议论和呼声振聋发聩。而对此不以为然和支持龚琳娜一方的人,则认为佛教界的相关抗议是小题大做,甚至指责佛教界不够宽容,明贤法师的护法行为是堂吉诃德式的行为。还有质问说:历史上禅宗祖师呵祖骂佛是佳话,艺人拿故事中人物开玩笑就有罪了吗?还有反问说:宗教界老拿宗教来威胁世俗社会,他们胡乱解释世界让人十分反感,但大家不也包容他们了吗?”“别以为信了宗教就有了一把碰不得说不得的保护伞。不同的议论诸如此类。由于龚琳娜团队没有道歉,以及主流媒体多未介入,甚至网络上还出现诋毁之声,这场争论略见不明朗。

 

整体来看,由于这场讨论是因佛教信众的问题意识和质问而起,检索相关议论也会发现,这场讨论更多的是佛教界相关参与者在主动阐述问题之所在,并提示相关问题应予以反思。因此,这种现象本身更说明问题,即,人们没有相关的历史知识,也缺乏对于言论自由和尊重宗教信仰关系的基本认识;对于这类问题,甚至可以说整个社会就没有认真对待过,所以,类似问题的发生,大家缺乏基本原则上的共识,缺乏明晰的主流看法。

 

2. 纵观事件

诚如大家所知道的,历史上以佛门人物为调侃戏谑乃至丑化对象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流传至今的明清以来的小说,如三言二拍,以及《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老残游记》等名著中,皆不乏作为负面形象被刻画的佛教人物。近世以来佛教的社会形象损毁严重,佛教长期处于边缘化状况,僧人地位下降,不能赢得尊重的现象确实十分普遍。与此相应,社会上以不良的佛教现状、失却威仪的僧人形象来等同于佛教和佛法僧三宝的误解现象也同样十分普遍。虽然近年来中国佛教再次呈现上升发展的态势,但是,长期以来宗教发展不健全,一般世人即使是有文化的人,也大多缺乏基本的佛教知识,人们不甚懂得如何认识和对待宗教。因此,当社会很多方面都在进步,佛教也步入现代社会发展进程的今天,世俗社会的宗教认识、佛门自身的宗教主体认知,都有新的提升和自觉性加强的趋势,这也就使得以往无意识或者对之无奈的事情,在今天不再能无自觉或者低眉忍耐了。

 

自明贤法师发表文章及其随后的讨论开始,就有人提及此戏谑佛教事件类似台湾当年的思凡事件。但也正如有学者所说,两岸佛教都承袭着曾经的历史共业,然而两岸佛教又各有别业,并不能简单相提并论。所谓思凡事件,发生在台湾刚刚解严不久的1988~1989年,是由昭慧法师等组成的中国佛教会青年委员会护教组发起的对于辱慢僧尼的新闻、文章等进行驳斥,与相关方面直接交涉的一系列护法行为,其中以抗议艺术学院毕业大戏公演思凡而名噪一时(注:思凡是传统昆曲剧目,取自晚明剧本 《孽海记》,清初成为昆曲的一折戏,讲述年轻尼僧 为寻爱情逃离佛门的故事。),这一事情给当时的台湾社会造成很大震撼,也让护法行为进入巅峰,以致事件谈判和论战情况天天成为台湾《联合晚报》第三、四版的头条新闻。而护法者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借这种抗议,以实现端正视听,给人民再教育(昭慧法师: 《当代台湾佛教的荣景与隐忧》 ),消除误解与偏见的目的。几经努力,加之外围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环境不断改善,以及教界领袖陆续脱颖而出,知识分子与大学生等大量学佛出家等因素,台湾媒体改变了动辄戏谑佛教的态度。

 

的确,2013年中国大陆的所谓戏谑佛教事件与台湾当年的思凡事件别业不同,但发端之情状却十分相近。首先,都是在佛教趋于上升发展态势之时,自身主体意识更趋自觉,更加紧张于自身发展状况的情势下的自我敏感反应。与此同时,人们精神生活需求中的宗教认识亟待提高。例如,3月格力空调就有则广告词是法海,你不懂南方的冷,此举就是想借势社会热点做广告。当事者事先没有尊重佛教信仰的意识,好在经过明贤法师微博公开信的提示,格力电器有关方面及时更换了广告语,表示要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并向明贤法师及佛教信众致歉。

 

3. 事件启迪

不过,这些事件,还是使得这类事件背后的一些严肃问题浮现在社会面前,比如,不同群体的自我主体意识的边界意识问题。具体分析这种戏谑佛教事件所暴露的问题,就牵扯到佛教信众的宗教主体意识与世俗社会一般观念的边界问题,言论自由与宗教情感的边界问题,佛教的宗教主体意识和宗教话语多大程度与范围内可以要求世俗社会的认同,世俗社会应怎样地包容和尊重宗教的存在等,都是一个社会需要具有和不断调试的社会公共理念问题。现代社会无疑是提倡言论自由的,但其前提是要遵守和尊重各种宗教信仰、习俗等的原则,这也是国际间文化共存的基本原则。我们国家的法律也都有关于言论自由权责的内容,但法律毕竟是最后的防线。在精神生活领域里,相互尊重,提高境界,对于社会精神和谐发展更加重要。对于世俗言论自由与尊重宗教情感的问题,一方面有很多已经发生并被事实证明了的教训和经验可以了解或吸取,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讨论来提升和整合相关认识,普教于社会,其中也包括宗教界自身。因而,这次相关戏谑佛教事件的争论,其意义不仅在于佛教界标识自我立场和正视听于世俗社会,还在于提示整个社会,在宗教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涉人们的现实生活的当下社会,对于宗教的基本认识、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乃至宗教通识教育等,都到了全社会应提高认识和改变态度的时候了。

 

 

 

 

——《中国宗教报告(2014)》P29-3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下一词条:冰桶挑战
分享到:
词条信息
词条创建者:本网编辑   
浏览次数:229次
更新时间:201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