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燕星宇 发布时间:2024-10-01(一)发展现状
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约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区常住人口约为1.6亿人,占全国常住人口的30%,394个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约为0.9亿人,县级市行政区数量占全国的65%。2020年,甘肃省全省城市和县城建设用地面积分别达到910平方千米和500平方千米,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306.73万人,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较2010年上升16.1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2.23%。城镇聚集人口和产业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城镇化水平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2020年甘肃省城镇化水平滞后全国11.7个百分点,滞后周边省区4个百分点左右。全省大中型城市偏少,城市基础设施不健全,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大中城市与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和相关产业发展能力薄弱,导致人口集聚无法跟上城市外延式扩张的速度,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资源呈现不均衡和短缺状态。因此,深度剖析县域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优化县域新型城镇化的空间布局,缩小城乡差距,激发村域、镇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对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展特征
一是人口外流和深度老龄化削弱县域要素优势。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呈现向城市单项逆流的发展态势,众多农村劳动力处于“城乡两栖”“工农兼业”状态,也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新形态,导致劳动力转移带有时间节律性和地域性,但仍旧无法缓解城乡用工荒的发展困境,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使用,加之许多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下,科技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缺乏,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不相匹配。而在农村地区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严重,无法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要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劳动力密集型资源供给的要素优势。
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制约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甘肃省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工业经济增长乏力、生产服务业滞后、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水平低等多重发展困境,大部分县域工业发展处在原料本地化和材料传统加工等初级阶段,普遍面临着发展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等困境,依靠企业自身难以实现更新换代。从产业结构来看,甘肃省202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98.1亿元、2852亿元、4966.5亿元,依次占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3%、31.6%、55.1%,充分表明甘肃省各县域经济仍以第三产业为主,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但农业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原料供给,这种单一的经济发展结构严重限制着其他产业结构的发展空间,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型升级。
三是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滞后。甘肃省各县区在自身财政实力不足、上级财政下拨较少以及投融资渠道偏窄的发展困境下,单纯依靠县级政府财政拨款难以实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全域覆盖。但县级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财政转移支付投资、向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国家政策性拨款以及社会资本等,除此之外,县域大型非营利性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靠县级政府自筹资金。截至2021年底,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025.9亿元,同口径增长3.9%,主要用于科学技术研发、社会保障支出和公共卫生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整体趋缓的状态。
四是县域历史风貌和文化空间保护乏力。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保护历史文化古迹和重塑城市文化底蕴对县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省各县区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和传统文化资源,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利用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对古镇保护和传统村落的布局,在工业化推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在城镇化建设和培育更多具有服务功能的载体的过程中呈现去乡村化特征,而历史文化底蕴和县域文化底蕴寄托着人们对乡土情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城乡建设用地的重新规划,导致许多具有年代感的村落和历史古迹被拆除或者遗弃,并未得到有效保护,难以发挥文化符号带来的城镇化归属感。
——摘自《甘肃乡村振兴研究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