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雕漆技艺
详细释义
雕漆是中国传统漆器中较晚出现的品类,大约在公元5世纪的晋代出现。雕漆是在漆胎上逐层髹涂漆色,达到一定厚度以后,用刀剔刻,形成浅浮雕形象的漆器技艺。雕漆主要包括剔红类和剔犀类。剔红类是在漆胎上涂一定厚度的朱漆,然后在漆层上剔刻花纹。剔黄、剔绿、剔彩的技法与剔红相同,只是髹的漆色不同,因此也常以剔红统称这一类雕漆。剔犀类在髹涂和雕刻技法、雕刻工具、雕刻纹样等方面与剔红类不同,是在漆胎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逐层髹涂,达到一定的厚度时,用刀斜剔出卷草、云纹等花纹。金代在北京正式建都,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逐渐成为全国漆器佳品和良匠的汇聚之地。雕漆的文献记述是从唐代开始的,两宋以后,雕漆在文人笔记中大量出现。唐李林甫等修《唐六典》提到的库路真即是唐代的雕漆;南宋程大昌的《演繁露》是最早记载雕漆(剔犀)的文献;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关于云南大理剔红的记载;明代张应文《清秘藏》有张成、杨茂、果园厂等的记载;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有关于剔红的记载。记载雕漆技艺最为全面的,为明代黄成的《髹饰录》。在《髹饰录》中,雕漆属于“雕镂”类。与雕漆器物有关的记述,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晋代的两件剔犀圆盒,从实物的角度给出了有力的证据。由此,公元5世纪的晋代便成为叙述雕漆历史的起点。宋、元、明、清留下的雕漆物品,保存着解读雕漆技艺的密钥。现存的雕漆器物未见有隋唐的。宋代留存下来的雕漆器物剔犀、剔红、剔黑和复色雕漆,精致典雅、绘画性强,漆层髹涂较薄,剔刻风格有雕版印刷的韵味。明代文人评论宋代雕漆,大体都认为宋代雕漆漆质佳、雕刻精到、画面雅致。明代文震亨言:“雕刻精妙者以宋为贵,盖其妙处在刀法圆熟,藏锋不露,用朱极鲜,漆坚厚而无敲裂。所刻山水、楼阁、人物、鸟兽俨若图画,为佳绝耳。”宋代雕漆的优雅风格是和宋代的美学特征一致的,这在同时期其他种类的工艺设计中也能看到。雕漆在元代兴盛发展,成为北京漆器工艺的主流品种之一。元代的社会环境给了雕漆商品化大量制作的机会,元大都市场有“吴越之髹漆”,同时还大量销往日本、朝鲜等地。元代的雕漆名家张成、杨茂等“成功找到了相称的雕漆语言,最终形成了雕漆理念与技艺上的重要突破,成为中国雕漆的基础语言,对雕漆制作的发展影响深远。”现在能见到的元代雕漆主要有剔红、剔黑、剔犀三个品种。元代雕漆的新样式在明清被继承并发扬光大:以一朵或几朵盛开的花朵为中心,枝叶穿插,花蕾或飞鸟点缀其间,形成均衡画面。比如《张成款栀子花圆盘》,布局以一朵盛开的栀子花为中心,花蕾和枝叶作为点缀,形成既丰满均衡又富有变化的画面。明代皇室对雕漆的青睐,促成了雕漆制造业的繁荣。皇家御用作坊监管漆器的制造,征召名匠调拨材料,不限工时、不计成本,制作的雕漆精致华美,新器物和新图样层出不穷。雕漆技艺经过了皇家制造的严格把关,达到了高峰,由此也产出了一本漆器专著——《髹饰录》。《髹饰录》是明代漆器工艺的总结,也是明代漆器制作繁荣的见证。清代雕漆的制作全面继承了明代的雕漆技艺,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完善时期。清代雕漆制作更加完善,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精、工不厌细,新器型和新纹样层出不穷。由于不少人喜欢把玩漆器,雕漆匠人不仅制作大量纯玩赏的陈设性雕漆物品,对于实用雕漆器物也极尽装饰,甚至圆明园和紫禁城内都采用了雕漆技艺做室内装修。工业革命之前,生活用品和艺术陈设品,大多是由手工技艺来完成的。雕漆以精美的制品炫耀技艺、展示国家实力,它不仅被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当时人们钟爱的时尚奢侈品,成为标榜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