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渠村烧制琉璃技艺
详细释义
琉璃是一种低温铅釉陶,以钳子土为原料,经过晒料、配料、粉碎、搅泥、制作胚子、晾胚、素烧、挂釉等步骤完成,其制作工艺复杂,历时较久,对于匠人手工艺要求极高。琉璃烧制可追溯到辽代,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琉璃的造型、风格、技术等都不断地进步和更新,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使用,大多数都用于宫殿、陵寝、寺院、庙宇、宝塔等建筑的屋面构建,如琉璃瓦、脊兽、正脊、琉璃砖等;除此之外,琉璃还可以直接独立制作为琉璃塔、琉璃牌坊。琉璃渠村烧制琉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辽代,该村的琉璃烧造技艺由山西榆次县赵姓琉璃世家传入北京,窑场按清代工部规制烧造琉璃,这一规制一直被视为标准官式烧制法。该村盛产黑色页岩,这种岩石粉碎之后称为钳子土,琉璃渠村的钳子土含铁量少,非常适合琉璃烧制,成胚后色泽月白,是理想的原材料,因此,吸引了一批琉璃匠人的到来。元代中统四年(1263年),宫殿府在该村设琉璃局,管辖南、北窑厂,设置大使、副大使各一名,监烧琉璃,从此琉璃渠村开始成为官式琉璃的烧造地。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京城修缮工程倍增,又先后在村北及后街西建青活砖瓦窑厂两处。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朝定都伊始,紫禁城逐步大修,琉璃渠村迎来生产琉璃烧造业的首次高峰,为皇城的修建提供了大量的琉璃。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北京城内正阳门外琉璃厂迁至琉璃局,琉璃窑厂实行“官管民办”的政策。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琉璃窑厂归属“工商部”管辖。一直到2017年因不符合环保要求关停琉璃厂之前,琉璃渠村一直为各类皇家建筑提供琉璃制品,从故宫、北海、天坛等古建到新中国十大建筑等现代建筑所用的琉璃都产自琉璃渠村的窑厂,琉璃渠村在北京历史建筑的营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的琉璃烧制是用煤炭烧制,到2017年琉璃渠村的窑厂由于烧煤不符合环保要求而全部关停,琉璃渠村大批量烧制琉璃的场面成为历史。其实,琉璃烧制技艺早已随着市场需求的大量减少面临困境,对于这样的境况,琉璃渠村的非遗保护和利用需要进一步转型,对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要有专门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