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叉
详细释义
飞叉是一项中国传统杂技项目。在表演中,艺人使用装有环形响器的钢叉,在肩、背、胳膊等处滚转,或抛掷于空中,在表演过程中钢叉上下翻飞,因此得名为“飞叉”。开路会又叫“练叉”“飞叉”,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开路会已没有往日的活跃,对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也更加急迫。2007年,北京市丰台区三路居开路会成为首批北京市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和方向十分典型。开路会是一些练叉的朋友聚在一起交流心得,或组织更多的练叉人共同参加演出活动的一个特定团体。久而久之,形成了“文武”共同配合演出的一种较为复杂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活跃在庙会等不同的民俗活动中。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十分繁盛,“走会”是庙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路会是民间花会的主要会档之一。飞叉的表演人舞叉飞,为后续的花会表演开辟通道,因此得名“开路”。北京的花会在明清时期就很兴盛。开路会的表演十分受群众的喜爱。当年,在北京的地安门、北新桥、安国寺、西铁营、琉璃厂、黑窑厂、东安门等地都有开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庙会活动历经兴衰,一些老会也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在开路会艺人的努力和奉献下,飞叉这门传统技艺至今还活跃在北京地区。国内不同地域的开路会在各自的发展中,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而又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招式特点。需要强调的是,北方注重叉“飞”的功夫;而南方更注重叉“滚”的功夫。三路居村的开路会于1946年正式成立,并取名为“新善吉庆”,由李文庭、李文茂、关宝峰、姜桂华等人筹建。三路居开路会的飞叉表演分为武场和文场。武场,又称为前堂,是指飞叉表演。文场,又称为后堂,是运用锣鼓为飞叉表演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