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 皮书网首页
登录|注册 |无障碍阅读
国家知识资源服务中心 CARSI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专题子库

粤港澳大湾区
暂无简介

更多>> 热点聚焦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主... 详情>>
皮书观点
关于提升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建议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王辉耀 苗绿 郑金连 李庆   发布时间:2017-08-21
(一)进一步加强引进国际人才顶层设计的落实工作,设立专门的国际人才管理机构
  招揽优秀国际人才已经成为世界潮流,不可阻挡和逆转。中国的改革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大引进国际人才的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人才工作。2015年9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公安部提交的《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对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制度开启了全面改革和创新。
  然而,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在国际人才领域的研究发现,中国引进国际人才虽然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顶层设计,但在顶层设计与具体工作的开展之间,仍然缺少关键的统筹管理机构和必要的法律支撑。一方面,我国国际人才管理权限相对分散,管理与服务普遍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程度。究其根本,还是管理部门的繁杂、权责分配不清晰、部门协作能力较差等体制机制遗留下来的问题所造成的。需要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将国际人才管理权限良好整合,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这对于解决当前国外人才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面对国际人才的管理,尤其是国际移民的管理,我国现行法律也需要进行更新和补充,例如制定相关领域的移民法,在规范移民管理机制的同时,明确和保障移民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二)加大操作层面的政策突破力度,国家创新区域应持续发挥创新引领与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头作用
  2016年是中国国际人才引进政策集中突破创新的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从顶层设计到执行层面,都为中国进一步开放创新、引进国际人才提供了新的渠道。在公安部的积极推动下,外国人来华签证、入境出境和停留居留等政策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国口岸签证点有87个,可实施部分国家外国人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城市有15个,特别是苏浙沪地区实施了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并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突破性地对国际人才永久居留制度进行先行先试。以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区为特色的创新集聚,已经成为我国国际人才政策的重要突破窗口。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在国际人才领域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国际人才政策创新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一是进一步放宽外国留学生在华实习就业限制,留住优秀的国际人才苗子。留学生作为国际人才的重要储备,对于加强国家人才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在现行允许外籍硕士应届毕业生在华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宽对外籍学生硕士学历的要求,即对有聘雇单位的高校外国毕业生,允许其在华合法就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关村境外高校学生来华实习签证政策,向全球优秀学生开放实习机会,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并留华发展,扩大我国优秀国际人才储备。二是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引力场。为吸引更多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发展并扎根中国,要创造宽容的人才发展环境;要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配套设施环境的建设,确保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后落地发展得到制度保障;要建立“旋转门”机制,促进海归人才在体制内外流动。2016年4月,习近平主席曾在讲话中表示,要“把优秀人才凝聚到研究部门中来”,并“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为优秀归国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搭建我国优秀归国人员的引力场和高级人才的蓄水池。三是实施华裔卡制度助力构建海外“人才银行”,促进海外华人回流环流。海外华人可以被看作正在积攒利息、等待提取的海外人才智慧银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两院院士大会及中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号召海外专家为国效力,中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也需要海外华人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因此,建议参考邻国印度的“印度裔卡”计划实施华裔卡制度,对已入外籍国家、原籍中国的外籍华人发放华裔卡,持卡者可享等同在华永久居留的待遇,充分爱护并利用广大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怀,发挥其在海外的桥梁作用,促进携带技术、资金、经验的外籍华人环流或回流。
(三)持续推动示范区国际人才政策在全国范围的推广,积极探索城市群国际高端人才的共享模式
  随着公安部在北京、上海、广东和福建的人才新政的实施,我国国际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受理外籍人才及家属永久居留申请同比增长6倍,办理服务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各类出入境证件31.8万证次;北京受理外籍人才及家属永久居留申请比2015年增长426%。据统计,2016年公安部共批准1576名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较上一年度增长163%;2016年外国公民出入境5653万人次,比2015年增长8.89%。可以看到,国际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取得了阶段性的丰硕成果。我们也需要看到,政策的突破在创新区域先行先试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仅在创新区域试行,又会造成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新的不平衡。如何向国内其他省(区、市)域逐步放开,将成为政策创新突破后需要持续跟进的重要工作。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城市群,目前还有山东半岛、海峡西岸、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北部湾、山西中部、呼包鄂榆、黔中、滇中、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以拉萨为中心、以喀什为中心的城市圈。国际人才政策可以首先从北京、上海、广东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和泛区域进行辐射和推广,同时开展创新区域国际人才在城市群的共享机制探索,为国际人才政策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开展实施国际人才引进与共享的同时,选择其他具有良好经济基础和国际人才需求的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进行试行,从而将创新政策由城市、城市群,推广落实到全国范围。
(四)进一步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从自然环境、城市文明和生活配套方面提升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快速的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发展带来很多的困惑。造成这一系列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软实力滞后于经济发展。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来看,其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支撑的,但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来配合发展,这并不符合当前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和特征。当前,国际人才出现了新的流动趋势,国际人才将越来越多地向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主的目的方向流动。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区域管理者如何加强城市软实力建设,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建设好城市文明,提供好相应的生活配套,都是未来影响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当前,环境污染问题被国际人才所关注,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国际人才不愿意来或者离开的主要原因。在对在京发展的国际高端人才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国际人才都谈到了空气污染的问题。某世界500强中国区人力总监在接受调研的过程中提到,很多外国人才希望来中国发展,但是由于空气污染的问题都放弃了相关的工作计划,大部分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才都需要雾霾补贴来维持其工作的稳定性,但效果也非常有限。
  国际人才来到中国后的融入性工作与服务是我国当前国际人才工作的短板。中西方文化在表现形式上迥然不同,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来说,如何快速融入社会环境中,对于其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具有较大影响。建议建立相关机构体系,帮助国际人才尽快熟悉中国政策法规及当地文化风俗,为境外人才快速融入生活环境,独立开展生活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尝试依托产业集聚效应,打造适合国际人才生活的国际化社区,包括子女教育、生活娱乐、社区活动、英文服务等,为其到中国发展提供必要的国际化环境。
(五)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打造国际人才协调服务专业平台
  当前区域国际人才开发合作仍以政府为主导,以构建框架协议为主要合作形式,缺少宏观层面的统筹协调和市场化专业化机构的参与。区域国际人才合作存在人才引进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才合作的区域性较强、合作方式单一、人才评定工作开展缓慢等诸多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区域国际人才的开发与合作。从更大的层面来说,我国对国际人才的引进做法仍相对被动。目前,中央及地方政府已开展了多项人才计划,区域性人才开发合作组织相继成立。例如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中国科技交流中心、海峡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协会等,为我国倡导成立国际性人才合作组织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然而,现有区域国际人才的引进、匹配和服务等方面,仍然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国际人才来中国发展的障碍,急需建立有效的区域国际人才开发合作机制,实现政府、企业、市场、人才的统筹协调与合理分配,加强人才政策的持续进行与追踪监督机制,建立区域国际人才合作的利益共享机制和统一的国际人才评定标准,发挥出国际人才的最大价值。因此,我国需要建立专业的国际人才组织,承担建立国际人才信息库、设立和管理海外国家猎头、开展国际人才研究等职责。通过国际人才合作组织综合协调,统筹区域之间的人才开发合作,建立全面的人才开发体系,促进人才区域化一体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国吸引国际人才的优势地位,在提升中国人才话语权的同时,为区域人才竞争构建良好的国际环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