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建议
来源:皮书数据库 作者:陈丽媛 发布时间:2025-07-25认真落实《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对城镇化发展相关要求,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湖北城镇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一)继续提升三大都市圈能级,推动全省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快建设重点区域。抓好武汉新城、花湖临空经济合作区等八大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东湖科学城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绿色激光、创新药等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二是做强武鄂黄黄核心区。推进八大城市组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共同打造光电子信息、大健康等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武鄂黄黄交通强链补链等十大工程,加快建设武汉天河机场、鄂州花湖机场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加快构建“超米字形”高铁网和“祖国立交桥”。三是加快推进武汉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实施武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为纽带,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大力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坚持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湖北路径。
加快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支持襄阳市做强做大,实现城市能级、经济量级、产业层级三方面的新跨越,成为引领汉江流域发展并辐射南襄盆地的核心增长极。抓好东津新区、襄宜南地区、河谷城市组群等重点区域的发展。如东津新区建设要坚持产业引领、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努力打造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市新中心。围绕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和物流园区建设,建成联结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枢纽节点,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枢纽。围绕建设高水平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打造万亿工业强市,持续抓好汽车、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建设,突出抓好新能源汽车和以新能源汽车为牵引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围绕提升引领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适老化建设改造、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抓好全国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试点建设,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能。
推进宜荆荆都市圈提质增能。重点推进宜昌东部未来城、宜昌高铁新城、荆州经开区、荆州高新区、荆州关沮新城、荆门高新区、漳河新区等7个关键节点片区的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沿江高铁荆门至宜昌段、荆州至荆门城际铁路、当枝松高速等项目;有序推进宜昌至恩施至涪陵高铁、宜昌至常德高铁、荆州至岳阳高铁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早日开工,形成“对外同辐射、对内成一体”的交通体系。实施产业协同发展。共建“宜荆荆”科创大走廊,培育国家级“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和核心基地。以“当枝松东宜”县域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先锋,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合作共享,率先在宜荆荆都市圈实现协同发展。推动民生同保,坚持民生优先,全面实现公积金互认互贷、医保异地结算等“跨域通办”事项,让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享受更多“同城待遇”。
(二)加快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是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湖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湖北城市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各县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推动功能集成、产业集中、人口集聚、要素集约,不断提升县域的承载力。
优化县域空间布局。修改完善各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明确产业方向、合理布局各类用地,推动城市布局集中发展。合理管控县城城市规模和密度,落实《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中县城绿色低碳规划建设标准,对住宅的高度、开发的强度、城镇建设的密度、城市风貌的控制要有明确的规定,防止盲目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和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实现县城建设疏密有度、错落有致、合理布局。统筹老城疏解更新和新城开发,老城要加快城市更新,配齐公共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品质,打造慢生活体验区;新城布局要根据县域人口来确定,不宜过多过散,要突出教育、商住,盘活存量公共基础设施,依托教育等公共服务引导,疏解老城区人口,吸引新市民聚集,打造城市发展新中心。
提升县城服务能力。对照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要求,实施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包括因地制宜进一步细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政策、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权益维护政策。完善县域商业网络设施和业态,提升县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让农民到县城能更好地安居乐业。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适合县城特点的小型化、分散式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各县营商环境,大力实施政策引人、环境留人、就业聚人。加大阳新县、红安县、大悟县、南漳县、监利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赤壁市、宜都市等10个示范县市先行先试支持力度,打造县城城镇化建设“头雁”形成示范,争取部分试点在全国能形成示范。
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各县1~3个主导产业,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新上产业项目原则上选择产业园区落地,结合城市更新推动产业园区以外的存量项目向产业园区搬迁转移。优化整合产业园区,开展标准化专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智能化管理水平。促进产业链式集群发展,围绕各县主导产业落实“链长+链主+链创”联动机制,强化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升级、数智化赋能、绿色化转型发展。
高质量建设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是湖北省发展县域经济和块状经济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挖掘特色小镇地域特色,注重创新导向,以“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为导向,分类建设一批新型工业强镇、现代农业大镇、文化旅游名镇、商贸物流重镇。特色小镇要全力聚焦主导产业的发展,以打造成行业中的“单项冠军”为目标。
加快推进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搭建“三农”服务平台,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更好把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增强县城服务“三农”的能力,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补齐县级物流配送中心等设施短板,建设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培育壮大乡村电子商务市场。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动教联体、医联体等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构建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统一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加强信息赋能,进一步推进智慧宜居韧性城市建设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通信等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推动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积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优化、美丽街区、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城市环境提升等各类行动,全面提升城市生态宜居水平。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完善城市风险防控体系、提高城市公共卫生防治救治能力、加强城市应急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健康、安全、灵敏的韧性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打造运行高效的智慧城市,围绕公共交通、快递物流、就诊就学、城市运行管理、生态环保、证照管理、市场监管、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推动一批智慧应用区域协同联动,加快建设“城市大脑”,构建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快数字化服务在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助残、托育、文体等领域普惠便捷应用,扩大城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范围,提升群众获得感。打造智慧医院、智慧校园、智慧社区、智慧停车和智慧景区等一批“新场景”应用示范,促进数字化公共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健康发展。
(四)加强历史文化及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建设绿色城镇体系
赓续历史文脉。保护好城镇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工业遗产,深入挖掘它们的内涵与价值,实现各类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传承以及活化再利用,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加大图书馆、纪念馆、城乡阅报栏等公共文化设施投入,因地制宜建设城市博物馆、文化馆、城市会客厅、规划展览馆,完善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建立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提升文化设施设备覆盖率。大力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不断完善城市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推动文化综合体项目建设。
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坚决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决落实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合理确定城镇人口、用水、用地规模,合理确定城镇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山水城理想空间格局,以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安全利用支撑湖北城镇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推进城镇绿色生产。绿色低碳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好“碳汇荆楚”“碳汇+”交易两大工程,落实好湖北制定的碳达峰、碳中和总体方案。建立健全城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城市工业绿色升级,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关键材料、重要设备和产品的广泛应用,推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环境服务等绿色产业的加速发展;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建设绿色流通主体,推广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提高城镇绿色能源消费比重,开展绿色(新)能源示范市(县)建设。大力推广绿色节能建筑,鼓励城镇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开发“城市矿产”,推动废弃资源回收利用。满足生态保护红线和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线管控要求,加强沿江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及管控,满足水环境安全底线要求。
实施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各城市生态绿色廊道建设,加强破损山体的修复;继续实施绿满荆楚工程,大规模开展城市土地绿化,提高城市绿化率;加强城市湿地、湖泊、河道等各类水环境的保护修复;探索在城市间建设生态缓冲带,为城市间留够足够的生态安全空间;推进城市小规模、渐进式“留白增绿”,加强亲水空间、滨河湿地、郊野公园、社区公园、城市绿心建设,建设生态好、环境美、低碳的绿色城市。
——摘自《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24)》